在年度最重要的发布会上,华为用压轴的位置,由华为的余承东,用极其华为的方式,发了一辆几乎由华为全面操盘的车。时间回到 10 天前,那时候我刚刚买到一部折叠屏手机,就收到了华为的邀请函,我一下子蒙了, 邀请我参加这个活动是为了围观报道华为的 P50 Pocket 折叠屏还是来看车?10 天后的今天,我走进发布会的会场,看到中央舞台被布置成了 P50 系列摄像模组的「万象」双圆形,我心想,今天最重要的产品肯定是手机了。没想到两个小时之后,这两个圆洞的作用只是为了让两辆车升起来,我又蒙了。发布会进入到讲车环节时,他一上来说的几句话,句句关键。「华为具备制造一辆汽车的全部能力,但是华为不造车。」
「华为的工业设计团队和软件团队,全面参与了 AITO 问界 M5 的开发。」「AITO 问界 M5 作为华为持续创新与专业实力的最新见证,将会开启智慧出行新时代。」甚至,我们在 AITO 问界 M5 的家充桩上,看到了大大的华为 LOGO。
按照一辆汽车的从研发到产销的全流程环节,你会发现:
智能电动车最重要的电力驱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零部件是华为生产的;



我参加完发布会赶向机场的路上,还看到了一排华为用来接送宾客的赛力斯 F5。虽然 AITO 问界 M5 在尺寸上略大了一点点,同时外观也做了不少的美观优化,但你依然能一眼看到这辆车在设计、尺寸和比例上与赛力斯 F5 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极氪 001 在发布之前还是按照领克第一辆纯电动车打造的一样,AITO 问界 M5 还没有办法在当下完全断绝和赛力斯作品的关系。
这种构架和车辆硬件方面的强绑定,决定了在发布的这个时间节点,华为有很多维度,是暂时无法完全发力的。比如,这辆车采用的发动机和增程式的驱动方式,再比如,这辆车的辅助驾驶能力。
在增程器方面,发布会上只是强调了使用了「1.5T 四缸增程器 3.0」,具体的供应商和核心参数都未谈及,甚至我在最后的新闻稿上,连这部分的介绍都没有看到。华为也并没有费太多口舌去讨论增程式的原理细节,反倒是用了极为清晰易懂的方式,把这辆车在续航等方面的表现外化为十分纯电化的方式,把这辆车拉回到更广阔的赛道上。
本该作为华为强项的高级驾驶辅助部分,也只得到了两页 PPT 的位置,在第一页介绍「全方位感知系统」的里面,我们能够判定这还只是一辆核心依靠 1 个视觉感知摄像头和 3 个毫米波雷达作为主要感知能力构建的系统,距离当下主流的多摄像头视觉为主的方案还要更初级,而第二页 PPT 则直接写明,这是一套 L2+ 级别的系统,也没有夸大任何功能和能力。
以华为现在强大的解决方案在自动驾驶感知和决策方面的深度积累,连技术上之前同代的极狐阿尔法 S 都拥有华为加持的激光雷达车型但这辆车没有的缘故,我只愿意概括为来不及。

刚才已经被 CUE 过一遍的新闻稿,我还得再 CUE 一遍。这篇文章标题中寸土寸金的位置,给了「率先搭载 HarmonyOS 智能座舱」这句话。

你就可以判断软件对于这辆车的重要性,以及这辆车对于华为的重要性。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鸿蒙座舱」第一车,之前总以这个概念凑热闹的极狐等品牌,在这里得到了明确的界定。AITO 问界 M5 的智能座层体系,是华为在消费数码领域积累的水到渠成,是华为对于智能出行需求理解的倾流而出。当发布会视频中,车机点亮的一刹那,相信所有关心华为的用户都能找到一种强烈的熟悉感。智能座舱层面的美学设计和华为的 HarmonyOS 风格高度一致,而 Smart Dock 的卡片式设计,也和平板、手机设备上的鸿蒙系统的交互逻辑如出一辙。鸿蒙系统在效率优化方面的扎实基础也得到了展示,发布会结束后现场体验车辆的操作显示,系统工作极其顺畅,屏幕触摸响应灵敏,各功能模块之间跳转逻辑清晰,动画轻快明确。
我认为,基于华为在 UI/UX 方面相对于普通车企方面的碾压优势,除了已经在人机交互方面积累起团队实力和设计风格的新势力之外,完全由华为社媒、设计、产品能力打造的 HarmonyOS 智能座舱,将好好地给传统车企上上一课。
这还仅仅是系统层,还不算华为在发布会中同样耗费了不少精力去展示的类似 Pedal Maps 、智慧分屏、多音区语音助手等华为也有成熟解决方案的应用层优势。
鸿蒙所追求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所带来的的简捷、流畅、连续、安全可靠的交互体验,也在 HarmonyOS 智能座舱上得到展现。比如说,可以调取车内外摄像头等传感器的「车上畅联」,还是可以通华为智能手表直接查询和控制车辆的「手表控车」,再到可以直接拿 华为手机解锁的「手机无感车钥匙」,都是很直接的应用案例。
至于前后呼应的 HUAWEI SOUND 音响系统,结合华为音乐、华为视频高品质多声道音视频内容带来的体验等,固然有所谓打造豪华的应有之义,但也未尝不是华为对之后智能汽车场景沉浸式体验和推出更多应用等商业模式所做的底层构建。

在 AITO 问界 M5 发布的全环节中,有三个小细节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是最开始我看起来过于简单直白的外观形容,比如「鹰翼贯穿式尾灯」和「风帆全铝轮毂」等;
第二,是余承东讲到 NVH 的时候,还细致入微的解释了「N 、 V 、 H」三个字母的意思;
第三,是华为在各个对比环节,不厌其烦地直呼其名地「吊打」BBA 和保时捷,关键时候还不忘把特斯拉弄出来对比一番。
有人表示不理解,说「华为在汽车方面一副没有见过市面的样子」。而我感觉到的是,华为正在用自己久经考验的传播方式,直接跳出汽车圈的营销渠道,直击大量并不长期、深刻关心智能汽车的消费者。可想而知,对于他们而言,「1242 公里续航」、「超越豪华车的动力表现」等名词,一定会依托大量媒体内容而得到海量曝光。
而这些宣传之所以有效的缘故,在于华为已经有了完善的商业闭环,消费者可以找到熟悉的华为销售渠道见到这些汽车产品,而最可怕的是,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华为也确实有体系和单点参数上的优势。在获客的上游,华为拥有远超绝大多数车企一个数量级的曝光度、认知度和品牌美誉度。在获客的下游,华为拥有在其它各领域证明过的产品品质、研发能力和良好体验。虽然受限于产品,AITO 问界 M5 尚不是一款「华为纯度」达到理想程度的产品,但对于整个汽车圈来说,华为来了——以一种更直面、更进取也更完整的方式。
但这依然不关键,华为在汽车领域的第一次全面展现,已经足够耀眼。最后,还是让我们分享一下华为的最后一页 PPT 吧。「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迈过寒冬,就是春暖花开。」
-END-
文章转自 公众号 超级充电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