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从未像今天这样迎来巨变时刻。 新旧势能格局转换,产业“新四化”转型,面对全新的未来,吉利、零跑、威马、合众这些浙产新能源汽车能否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对于造车新赛道,这些企业的掌门人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和前瞻布局?即日起,涌金楼推出“对话新能源汽车掌门人”系列。
· 掌门人印象 ·
上海,虹桥商务区,威马汽车总部大厦一层,威马首款纯电轿车的原型车——Maven以及几款在售车型静静地摆在那里。
年内,以Maven为原型的威马首款纯电轿车M7就将发布,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开启量产交付。
与其他新势力汽车品牌的创始人相比,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出身于传统汽车行业,是不折不扣的“行业老兵”。
这个标签曾是他的“光环”,也常常是外界关注威马的看点。
焦虑吗?压力大吗?威马的挑战来自哪?
尽管外界的声浪此起彼伏,坐在我们对面的沈晖却很淡定。他说,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黄金十年”,尽管威马面临诸多挑战,但他对未来很有信心。
01
发展至少还有十年黄金期
A:中国汽车市场转向新能源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所以在2015年时,我们创立了威马汽车品牌,我们专注于智能纯电动汽车领域,是想为年轻群体打造专属的国货潮牌,最终解决中国主流市场的智能出行需求。
“国潮”这个概念在时尚、潮流等消费品领域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汽车行业还是个新鲜概念。
和传统车相比,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其实更像是与数码、智能密切相关的“三C产品”。我认为,要在这一领域打造全新的品牌印象,没有历史印记反而会是我们的优势。
与传统车交付后不会再产生变化不同,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千人千面、常用常新”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成为可能。
用户最初拿到的车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但用久了就会越来越不一样——智能电动汽车能够通过数据交互的方式了解用户的的驾乘习惯,并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相当于系统升级)为用户推送更符合其习惯的功能。
此外,我们认为有部分年轻用户可能没有买车的需求,遇到出行场景可能会选择租车或网约车,这个趋势是存在的,所以威马也规划了to B市场,并在网约车、租车等领域(海南市场)进行过相关尝试。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针对出行市场,正式对外发布威马E.5车型。
A:我曾有幸在美国的500强、欧洲的500强以及中国的500强企业任职,涉及电力、零部件以及主机厂等方面,不仅对电池、电机等电力市场比较了解,对于传统汽车领域中的发动机、变速箱等也比较了解。
这些经历,让我能基于对新能源赛道的认知、对行业技术路径的了解以及对全球资源的调动能力扎身新赛道。
与此同时,我在上述这些企业负责的都是创新业务,这些业务的风险都比较高,也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我对创业有深刻的认知,这两点,使我能够很快速地融入到新造车的洪流当中。
Q:今年越来越多企业纷纷跨界进入这一领域,跟五六年前企业刚创立的时候比,您如何看待市场格局的变化?
A:其实,在加入WTO初期,国内就曾掀起过一股造车热潮。美的、奥克斯、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都曾进军汽车业。
这一波造车热潮同样如此,不管是特斯拉,还是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家都来参与,证明这个行业有前途、有潜力。
我认为新能源智能电动车行业起码还有十年的“黄金时间”。从电池到智能座舱,再到无人驾驶技术,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关键,怎样处理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存量、增量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两点是,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用户的认可下,行业大爆发的窗口期已经更加成熟。
02
这个行业不存在“赢者通吃”
借助Apollo平台的百万级云算力,威马W6实现高频停车场景下的无人驾驶能力。
Q:“十四五”新开局,全国不少地方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规划。威马如何看待这样一轮发展机遇,当下的危机和挑战在哪?
A:碳排放、碳中和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对威马而言都是“东风”。
威马在线上有将近300万粉丝,除了抓住这些政策机遇,我们更需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打造足够强大的产品以及交付能力,让更多用户去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市场非常大,可满足用户需求的场景非常丰富,这也意味着这个行业没有“赢者通吃”的概念。目前全球每年交付约1亿三千万辆新车,能做到其中的10%,就已经是全球老大了。
但一个基本的门槛就是交付能力。
眼下造车新势力的“遍地开花”不过是一种错觉,目前市场上真正能交付1万辆以上的智能汽车品牌企业只有6家。
交付不是件简单的事,基本上所有品牌交付初期都会有一些磕磕碰碰,而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既要强调质量,也强调智能体验,还需要“跑量”。
Q:即便如此还是很看好这一领域?
A:这是一个基数低、但增长率很快的新兴领域。所有入局者的竞争不过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则是让潜在用户了解到智能电动汽车有什么不一样。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度不断提升,我们认为,15-25万元主流市场将迎来爆发期,市场格局将呈现 “纺锤型”特征。
这也是威马从创立之初就瞄准15万-25万元这一区间的原因所在。我们希望在这一价位区间成为专家,也希望成为智能汽车领域这一价位段的冠军。
新能源智能汽车是个有趣的行业,30万元以内的品牌都想往15万-25万的区间去走,10万元以内的也想往这一区间去走。
但目前阶段而言,大家都必须先在自己所处的主流市场中站稳。威马的优势是在这一细分市场起步早,且一直在这个市场中迭代更新自己的技术。今年1到4月,威马的销量已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这一数据要比汽车产业平均增长速度快很多。
Q:威马的工厂在温州,总部在上海,是一个很“长三角”的品牌。怎么看待浙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
A:威马和浙江渊源颇深,我的父母都是浙江人,而我自己在美国回来后涉足汽车领域的第一站就是浙江宁波。当时宁波的汽车工业刚刚起步。
到我在上海注册成立威马,其实我们的很多资源也都在浙江。浙江有非常好的营商环境,我们的基地在温州,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2018年9月底上市第一台智能纯电SUV-EX5交付至今,威马已经交付了超过五万辆威马EX5汽车,都是在温州基地制造的。
供需两端来看,浙江也非常有优势。供应链端,威马有近八成的供应商集聚在浙江宁波、温州、台州等地,也涉及到部分研发、供应链管理和销售服务功能;
用户端,浙江消费者对新能源智能汽车这类新事物的接受度、认可度都比较高,威马的线下店已经覆盖浙江主要的地级市,目前已经有24家,很快又会新增3家。
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浙江省的产业布局也会更有优势。既有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两手抓”的行业“老大哥”吉利,也有合众、零跑等价位段空间与威马有所差异的新能源新秀。
威马、合众、零跑都是“浙江造”,未来也有能力更好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的共享优势。
03
现在是威马最理想的状态
A:同一家供应商也会有不同的产品系列,从硬件到软件,各家还是要比拼各自的能力。
比如,在最新出品的W6中,威马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高通8155芯片,能够提供超强算力,一辆车上会有2个高清前视摄像头、4个高清环视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高效协同。
每家的品牌定位也不尽相同,威马更偏向年轻家庭,因此我们更强调家庭特性,我们的后排座位会非常舒服,给头部、脚部都留出了舒适空间。
我们在浙江温州、湖北黄冈有两个智能制造基地。自动化程度是顶尖的(自动化率100%),人工不参与任何生产工作,仅负责查验,而威马电池包的研发制造、供应链管理和维护也都是自己在做。
温州基地实际上不只是生产制造而已,还包括质量管理、用户运营等功能。
说直白一点,自动化程度高,或许花钱都可以做到,但威马更引以为傲的是数字化程度,我们从零开始规划自身的制造能力、质量管理能力,能够为用户带来体感很强的C2M定制化服务。
A:威马的名字是Weltmeister,取自德语的“世界冠军”之意。我们认为传统汽车的冠军是德国,取自德语一是致敬,二是为了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印象、争取市场机会。
去年12月,威马汽车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旗下领先能源科技企业——Enel X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依托Enel X覆盖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布局,推进智能电动汽车整车出口及相关业务落地,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威马的团队本身也比较国际化,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的同事。
这两年我们更多聚焦在增速较快的国内市场,但我们在亚洲、欧洲已经有一些提前布局,接下去也将在美国布局。
我们认为在3万欧元、3万美元的价格档,威马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我们对这些海外市场相对熟悉,但需要按照各国的标准进行多项改动,通常需要18个月到两年的前期准备时间,海外市场的爆发对于威马来说不是技术问题,是时间问题。
Q:国内这么多家新势力,同时智能电动汽车的“大头”仍是特斯拉,会焦虑吗?
A:一个新市场出现,肯定会是高端市场或低端市场先爆发,主流市场会稍慢一点。就好像智能手机一开始是苹果领跑,但现在华为、小米、oppo、vivo都出现了,威马定位就是要做小米、华为这样的主流市场。
新能源汽车行业赶上了很好的时代。过去工业强国的产业代表就是汽车,德国、日本、美国,都经历了汽车工业的“洗礼”。
传统汽车是内燃机时代所有技术的集成,总体技术不高,是做不出汽车的。中国现在造车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要一下子超过这些积累了上百年经验的国家是不现实的,但换个赛道,中国是有可能的。
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中国是领跑者。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其实也是在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对于威马来说是好事。
Q:感觉这一领域的曝光度非常高,任何风吹草动都被大家关注。这会给威马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压力吗?
A:行业肯定会有起起伏伏,我比较乐观,因为这个行业足够大。
在新势力涌现前,国内已经做了好几年的新能源汽车,但这些汽车都不是智能汽车,消费者也更多是因为政策补贴、牌照限制原因在买单。
但从2018年开始,新势力的交付其实让用户对新能源智能汽车有了更多体验。
智能座舱、无人驾驶、“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新能源智能汽车比拼的无非是这几样。
虽然行业面临很多发展的不确定性、挑战或者是困难,但用户需要、政府支持是强大的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让用户喜欢我们、怎样在体系内更好地提升我们。
Q:近日市场上有“威马掉队”的议论声,对此您作何看法?
A:大品牌在一个行业中的优势肯定是多维度的,但每个品牌都在经历自己的攻擂和守擂。威马没有全方位的落后,与对手差距也没有那么大,我觉得这是威马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发展。
今年上市的威马W6至今已经收获了超过1万个订单。在我们的6月订单中,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超过了40%。
下半年M7、E.5车型的发布,也意味着我们已在正式布局双品牌战略,深耕个人市场、出行市场两条产品线。
近期,威马也成为业内首家承诺“无人自主泊车系统事故责任归主机厂承担”的车企。我们会用实力和责任来回应市场。
-THE END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