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已成为探索微观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许多科研人员在TEM分析过程中常常遇到图像质量不理想、数据解读困难的问题,其根源往往不在于仪器操作或分析技术,而在于实验的第一步——样品制备。
一、TEM样品的基本要求
1. 样品须为固体,且厚度通常应小于100 nm;
2. 在电镜的电磁环境中保持稳定,不会被吸附至极靴;
3. 能够耐受高真空环境,结构不发生变化;
4. 无水分或其他易挥发成分,如存在需提前进行干燥处理。
二、粉末样品制备
三、块体样品制备
块体样品(如金属、陶瓷等)通常需通过特定技术加工成电子束可穿透的薄膜(厚度一般低于100 nm)。常用的方法包括电解双喷、离子减薄、聚焦离子束(FIB)、超薄切片及冷冻切片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适用于块体材料的制样工艺:
1.电解双喷法:这种方法工艺相对简单,操作便捷,成本较低,且制备的样品中心薄区范围大,有利于电子束穿透。然而,它要求试样本身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此法制备的样品十分脆弱,一旦制成需立即取下放入酒精液中多次漂洗,否则残留电解液会继续腐蚀薄区,导致样品损坏甚至报废。如不能及时观察,需将试样妥善保存于甘油、丙酮或无水酒精中。
2.离子减薄法:该方法利用氩离子束以一定倾角(通常为5-30度)轰击样品表面,逐步实现减薄。它特别适用于陶瓷、金属间化合物等脆性材料。不过,离子减薄过程耗时较长,通常需要十几小时甚至更久,工作效率较低。虽然此法可适用于各种材料类型,但减薄过程中会产生较高温度,因此不适合热敏感性材料。
3.聚焦离子束技术:聚焦离子束(FIB)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先进制样技术,它利用电透镜将离子束聚焦成极小尺寸进行显微切割。目前商用系统多采用液态镓离子源,因为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蒸气压和良好的抗氧化能力。金鉴实验室在FIB制样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微区定位制样服务。
聚焦离子束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1)高精度定位与定点加工能力:FIB系统通常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集成,构成双束系统(Dual-Beam FIB-SEM)。用户可先利用电子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快速定位感兴趣的特征(如特定晶粒、界面、缺陷或电路节点),然后切换离子束进行毫微米级的精确定点切割,实现“所见即所铣”。
(2)优异的截面制备能力:FIB是制备横截面薄膜样品的理想工具,能够直接在块状样品的特定位置(如界面、涂层、颗粒内部等)提取出厚度小于100 nm的透射电镜薄片。这对于研究材料的内部微观结构、界面反应、失效分析等至关重要。
(3)广泛的材料适用性:与电解双喷、离子减薄等方法相比,FIB几乎适用于所有固体材料,包括不导电的陶瓷、半导体、复合材料等,极大地扩展了TEM分析的样品范围。
(4)多功能集成:除了减薄和切割,FIB还可在样品上进行金属或绝缘体的定点沉积,以保护敏感结构或制备特定器件;同时,利用离子束成像可实时监控加工过程。
制样方法的选择策略
面对多种制样方法,研究人员需根据样品特性与研究目的做出合理选择。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样品可优先考虑电解双喷法;脆性陶瓷材料则适合离子减薄;对于需要精确定位分析的特定微区,FIB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而生物软组织及高分子材料通常采用超薄切片法。
结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