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界面材料的测试方法

于 2025-09-15 15:10:44 发布 4 阅读 0 评论

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热传导能力的重要物理参数,在为处理器、功率器件等电子元件选择散热材料时,研究人员与工程师尤为重视该项指标。随着电子设备向高性能、高密度及微型化发展,散热问题日益突出,导热界面材料(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TIMs)作为热管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测试与评估愈发受到行业关注。


什么是导热界面材料


导热界面材料是一种用于填充在电子设备发热源(如芯片)与散热器之间微小空隙的功能材料。其核心使命是取代导热性能极差的空气,建立高效的热传导路径,充当“热桥”,从而显著降低接触热阻,确保热量能被及时导出,保障元件不过热、性能稳定。

理想状态下,它要同时做到:


1. 厚度极薄——降低传导路径;
2. 柔顺流动——充分填充空隙;
3. 本体高热导——自身不成为瓶颈;
4. 长期可靠——不分层、不干裂、不泵出。

根据形态和用途,TIM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导热硅脂(热阻最低,用于CPU等永久装配)、导热垫片(绝缘性好,安装简便,用于手机、IGBT模块)、相变材料(兼具垫片的便利与硅脂的性能)、导热胶(提供粘接功能)以及导热凝胶(适用于自动化点胶)。


测试原理


1. 稳态热流法(Steady-State Heat Flow Method)


当前测量导热系数的主流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为在测试样本两侧构建稳定的温度梯度,使热流沿垂直方向单向传导,通过测量热流密度与温差计算材料的导热性能。

具体而言,测试过程中将试样置于两个平行等温板之间,上下面板分别设定为高温与低温,形成恒定温差(ΔT)。

其中,A为试样的横截面积。该方法假设热流完全垂直穿过试样,无视横向热损失,因此对试样的平整度、厚度均匀性及界面接触条件具有较高要求。


为实现高精度测试,通常需借助导热系数测试仪,该类设备具备温度控制、压力加载及数据采集系统,可模拟实际工况中的压力与温度环境。

2. 瞬态法(Transient Method)

与稳态法不同,瞬态法通过监测材料在受到热扰动后的温度响应随时间的变化来计算热物性参数,主要分为热线法(Hot Wire Method)和激光闪射法(Laser Flash Method)等。

(1)热线法:将一根热线同时作为热源和温度传感器嵌入被测材料中,记录热线加热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分析时间-温度关系得到导热系数。该方法适用于各向同性材料,测试速度快,但对样品制备要求较高。

(2)激光闪射法:使用短脉冲激光瞬间照射样品前表面,通过红外探测器监测样品背面温度随时间升高的过程,进而计算热扩散系数,再结合比热容和密度得到导热系数。该方法适用于高温、高导热材料测试,且能够测量各向异性材料

瞬态法具有测试速度快、无需达到稳态、可同时获取热扩散系数和比热容等优点,但在界面材料测试中,其对于薄层样品的适应性及接触热阻的处理仍需特别注意。


影响因素分析


在实际测试中,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系统控制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与重复性。

1. 导热界面材料的选择


选择高流散性、低热阻的导热膏或导热垫片,能有效填充测试样品与热板之间的微空隙,减少接触热阻,提高测试稳定性。如果选用粘度过高或填充性能差的材料,则容易导致热阻升高,使测试结果偏离真实值。

2. 施加压力的影响


压力是影响界面热阻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压力的增加,接触热阻显著下降;而当压力继续增大到某一临界值后,热阻的变化趋于平缓,测试结果也逐渐稳定。因此,在实际测试中建议采用适中的压力范围,以兼顾操作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3. 温度条件的控制


虽然导热系数本身受温度影响,但在稳态法测试中,只要控制温度梯度处于合理范围,其对测试精度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对于某些高导热材料,建议尽量模拟实际应用温度环境进行测试,以获得更贴近真实工况的数据。

4. 仪器校准与标准片的使用


由于设备长期使用或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传感器和加热系统出现漂移,建议定期使用标准参照片进行校准。应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如ASTM D5470-17)的要求执行校准流程,若发现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及时对设备进行检修或参数调整。

5. 样品制备与尺寸要求


样品的尺寸应满足仪器要求,尺寸过小可能导致边缘热损失,严重影响测试结果。此外,样品需厚度均匀且内部无气泡。如果在制备过程中引入空气隙,会因空气极低的导热系数显著拉低整体测试值。建议送样尺寸略大于标准要求,并在压合后通过目视或显微检测确保无气泡。

导热界面材料的性能测试是一个多参数耦合的系统工程,其结果准确性依赖于设备状态、样品处理、界面条件及操作规范等多个环节。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人工智能芯片、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导热、低热阻界面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相应测试技术也需向更高精度、多场耦合(如热-力-电一体化)及在线检测方向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