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整机ROHS和部件ROHS?

于 2025-08-19 21:22:06 发布 10 阅读 0 评论

在全球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当下,公众对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的关注已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被制度化的共识。各国政府相继收紧立法,要求所有投放市场的电子电气产品在安全性之外,还需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门槛。在这一背景下,“RoHS”作为电子行业最具代表性的环保指令之一,便频繁出现在企业合规清单里。


对大多数从业者而言,首先需要厘清的两个概念正是“整机RoHS”与“部件RoHS”——它们看似相似,却在测试对象、实施节点及风险控制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



RoHS指令的核心限制物质与阈值


无论整机还是部件,凡提及RoHS,都离不开对十种有害物质的限值管控。具体包括:


1. 铅(Pb)≤0.1%(1000 ppm)
2. 汞(Hg)≤0.1%(1000 ppm)
3. 镉(Cd)≤0.01%(100 ppm)
4. 六价铬(Cr(VI))≤0.1%(1000 ppm)
5. 多溴联苯(PBBs)≤0.1%(1000 ppm)
6. 多溴二苯醚(PBDEs)≤0.1%(1000 ppm)
7.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0.1%(1000 ppm)
8.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0.1%(1000 ppm)
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0.1%(1000 ppm)
10.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0.1%(1000 ppm)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限值均以“均质材料”为计算基准,即任何无法通过机械手段进一步拆分的最小材料单元都必须单独满足上述要求,而非整件或整板平均值。


整机RoHS与部件RoHS的定义与差异


1. 测试范围


整机RoHS:面向最终交付状态的整体产品,涵盖外壳、电路板、线束、紧固件、标签、甚至包装中可能残留的化学物质。


部件RoHS:聚焦供应链上游的单一组件或材料,例如PCB裸板、连接器、塑胶粒料、金属冲压件等。


2. 实施时机


部件RoHS:通常在量产前完成,目的在于锁定合格供应商、优化物料清单(BOM),减少后期设计变更成本。


整机RoHS:一般在产品定型或出货前进行,用于验证所有零部件集成后不会因交叉污染、二次加工或装配辅材引入新的有害物质风险。


3. 管理逻辑


部件级更像“事前预防”:通过筛查高风险物料(如含铅焊料、含镉稳压二极管),提前在供应链层面切断污染源。


整机级更像“事后验证”:在真实产品结构、工艺及仓储条件下,确认整机仍符合法规,避免因胶水、清洗剂、包装膜等“隐形添加”导致超标。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部件合格=整机一定合格


事实上,整机测试可能因装配使用的导热垫片、标签油墨或运输泡沫而引入新的限制物质。


误区二:整机合格=所有部件均合格


若某一均质材料在整机中占比极低,即使其超标,也可能因“统计学稀释”而被误判为通过,这在执法抽检中风险极高。


误区三:报告有效期永久有效


聚合物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容易因增塑剂迁移而变化,金属镀层亦可能因供应商工艺调整导致六价铬含量波动,建议至少每年复核一次。


结语


整机RoHS与部件RoHS并非简单的“测大还是测小”之分,而是贯穿产品设计、采购、制造、交付全生命周期的两道质量闸门。前者从宏观角度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市场准入,后者在微观层面排除供应链隐患。只有将两者纳入同一套有害物质管理体系,辅以动态数据追踪与风险预警机制,企业才能在环保法规持续收紧的未来,既守住合规底线,又赢得绿色竞争优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